无极3登录首页
让每片土地都绽放丰饶
来源:无极3登录首页    发布时间:2025-03-25 04:57:51

  “近年来,杭州各地在建成‘人防+技防’耕地保护监督管理机制的基础上,通过‘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更新升级等措施,持续推动‘小田变大田’,耕地保护与强农惠农并重。”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以系统推进“农用地—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层层套合为牵引,杭州临安正加速构建集聚高效、共美共富的“金字塔”型农用地保护利用新格局,在实现耕地数量、品质、生态“三位一体”高质量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释放现代农业空间,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助力乡村共同富裕,为浙江省山区县实施“多田套合”提供临安样板。

  不久前,浙江下达2025年全省“造田改地”资金。临安以2025年度“多田套合”率达84.7%的优异成绩获得1200万元专项激励。

  “多田套合”是浙江贯彻落实习“要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其核心是通过整合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等农业生产空间,构建起“金字塔”型农用地空间格局,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事实上,受“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形地貌影响,临安“多田套合”的“底子”较差,全区超15万亩的永久基本农田被划分为上万个片区,平均每个片区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仅为14亩。2024年初,全区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套合率仅63.8%,位列杭州市中下游。

  “临安在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拼’进全省前三,得益于全区各部门的统筹协作、同向发力。”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临安分局党委委员胡日光和记者说,为扎实推进“多田套合”工作,临安规划资源和农业农村、财政、水利水电、生态环境等有关部门打通跨部门、跨业务壁垒,推动永久基本农田与高标准农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验收,同步评审、同步立项、同步实施的“三统三同”实施路径,形成了各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高效运转的工作格局。

  为避免重复建设,实现提升耕地质量效益最大化,各部门集成现有涉农政策及资金,因地制宜建立整治“项目库”,在单片田上将原本由规资、农业、水利等部门分别负责开展的“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功能区提标改造、绿色农田建设、耕地功能恢复和大中型灌区等农田水利项目叠加实施建设,变单个项目建设为多项目合力互补,共同推进“多田套合”。

  “比如像龙岗镇娘娘畈,北面和南面均与昌化溪相邻,且位于溪流大拐弯的内侧,经受多年洪水冲刷,导致地块土壤沙化严重,保水、保肥能力比较差,影响了村民种粮的积极性,许多耕地长期抛荒。”龙岗镇党委委员帅茂松和记者说,经过规资、农业、水利等部门统一规划,最终娘娘畈“集成”实施了“千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粮功区提标改造项目、浙江省稻田健康土壤示范方等项目,去年,娘娘畈实现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和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双向”发力——建成集中连片优质耕地1257亩,同时新建灌排沟渠5533米、田间道路1665米、修筑挡墙2807米,实现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100%“多田套合”,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地力水平全面提升。

  据统计,2024一整年,临安新增“多田套合”面积3.14万亩。在整治过程中,临安注重通过农田景观打造、绿道建设及农事体验等项目,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切实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乡村振兴。

  三月里,临安龙岗镇娘娘畈、林坑畈、无他畈等连片的数千亩农田内,油菜花迎风招展。田间绿道间,吸引了不少周边村民前来休闲“打卡”。

  捍卫耕地红线,为守护每一粒粮食的安宁;优化农地布局,为了让每一寸土地都绽放丰饶。

  在龙岗镇娘娘畈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完成后,“大田”由村集体统一流转给种粮“大户”经营。

  “由于土壤肥沃,又配建了农事中心,适合规模化种植,这里的耕地流转费高达1350元每亩,村民拿到的土地流转费比周边乡镇平均高出近300元每亩。”帅茂松和记者说,乘着“千万工程”的春风,整治焕新的良田不仅“鼓”了村民的钱袋子,也在扛稳粮食安全前提下,为镇村创造了多元化收益。

  娘娘畈,与明嘉靖皇帝奶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据传这里生产的大米,曾作为宫廷贡米,沿京杭大运河运入宫廷。如今走进娘娘畈,“稻蛙共生”养殖基地尤为显眼,巨大的绿色防鸟网拔地而起,基地内的蛙声此起彼伏,稻田被纱网有序隔开,网格化农业作业模式已初具雏形。

  “稻蛙共养是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模式,田间种稻、沟渠养蛙,蛙能捕食害虫,排泄物还能肥田,水稻不用打药施肥,改善了稻田的生态环境,提升水稻和蛙的品质。”基地负责人公小木和记者说,“稻蛙共生”的水稻投入市场可以卖到每公斤12元左右,比普通水稻的市场价高出不少,养殖的黑斑蛙依据市场行情可以卖到每公斤30元—40元,行情好还能卖得更高。“总体算下来,‘稻蛙共生’片区,平均亩产收益可达到2万元每年,是单一种植水稻的4—5倍。”

  在承包了娘娘畈及周边粮功区的3000亩土地后,公小木的咏禾农业还“复兴”了当地“贡米”品牌,探索开发了集创意农业、旅游观光、自然研学为一体的稻田文化体验区。

  “等油菜收了之后,就会种水稻。”水稻收割季,金色的大地就变成了“大地艺术节”,草垛机将收割后的稻秆打包成垛,一个个草垛子宛如巨大的“瑞士卷”,空气中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公小木说,“去年已吸引了数百人前来研学。让学生们直面丰收的现场,体验秋天田野丰收的乐趣。”

  在“唤醒”老底子农业文化基因的同时,咏禾农业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常聘员工有30名,工资每月4500元左右;短工200元一天,遇上割稻、插秧农忙时节,需要300—500多人前来务工。加上规模化种植、品牌运营、农机育秧等收益,公小木感慨,“也是碰上了好时候,现在种田,收益相当于1年干了过去5年!”

  春分时节,走进昌化镇九龙村“千亩方”项目的施工现场,挖掘机正在田间地头“卖力”地平整土地,工人们忙碌其中,有的清理田块,有的规整苗木,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里以前田垄高高低低,种了不少果树苗木。耕地抛荒问题很严重。”昌化镇党委委员汤明伟和记者说,通过统筹推进耕地功能恢复、高标准农田与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建设,昌化九龙等五个村的农田基础设施将得到全面提升,实现“田成方、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格局。

  记者了解到,正在实施的“千亩方”项目,“横跨”了临安昌化、龙岗两个乡镇,项目区总面积5074亩,在规资、农业农村部门统筹下,采取“先流转、再实施、后承包”的模式,由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再实施工程建设。目前项目进度60%,整治完成后项目区内将实现优质耕地集中连片3720亩,其中耕地功能恢复新增耕地473亩。整个项目建设有灌排渠97条、田间机耕路21条、下田道310个、田坎挡墙、河道防护堤和“小田变大田”等田块平整内容。

  “我们计划5月份完工后,由村集体承包给5家农业大户规模化种植水稻,确保农田得到高效利用。”汤明伟说,通过这次综合整治,不仅村民每年可以拿到每亩上千元的流转费,由于土地平整了,对村集体来说,总的耕地面积也增加了不少。

  “这个项目完工后,将为临安新增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1331亩,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2389亩。”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临安分局耕保科科长石磊和记者说,近3年来,临安共实施类似项目28个,实现耕地集中连片3.6万亩,新增耕地1.43万亩、新增高标准农田1.23万亩,纳入储备区1.52万亩。

  面向“十五五”,临安围绕苕溪、天目溪和昌化溪流域规划布局,统筹耕地功能恢复、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一体化推进,已初步排定了“多田套合”实施项目计划。

  “我们初步算了本‘账’,这些项目完成后全区耕地规模化经营面积预计可从现状7万亩提升至15万亩,未来进一步引入发展现代化设施农业、高效农业,仅土地流转费一项,预计可为村集体带来每年1600万元的租金收益,同时为农民创造一定的就业岗位,直接带来实惠。”胡日光指出,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项目完全实施后,不仅将构建起更加高效集聚、美丽生态的耕地保护新格局,还将为临安释放约14.63万亩农用地空间。

  这些优化释放的空间,也为临安未来培育农业特色项目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临安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对于释放的农地,将按照“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要求,着眼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空间,丰富农业产业体系,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临安分局负责这个的人说,将聚焦“高水平科学布局、高标准协同建设、高质量综合治理”目标,以“久久为功”的力度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及“多田套合”,让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地力水平进一步提升,形成更高水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加快构建农业空间治理现代化浙江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