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打造城市新气象(图)
1952年,中建七局前身建工部东北工程管理局第二建筑公司五处在沈阳成立。作为共和国最早的一批建设者,中建七局及其前身的各施工队伍开启了大建设的征程。
历经“工改兵”、“兵改工”,南征北战,跌宕起伏,铺陈出中建七局60年的恢弘画卷。
在“创新驱动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中建七局正阔步前行:坚持走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相结合之路,创新快速BT(建设—移交)、股本BT、城市综合开发、工程土地联动等新型投资模式,紧抓技术突破和人才建设,以“共赢”文化理念书写央企的当代使命。
近年来,中建七局逐步探索实践了BT、快速BT、股本BT、工程与土地联动等多种投资模式,形成“组合拳”打包投资建设城市多种类型建设项目,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新模式。
2007年5月,河南省委明白准确地提出:支持“黄淮四市”深化城镇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管体制改革。中建七局审时度势,积极协调投资方向,经过对“黄淮四市”认线月,向河南省委、省政府呈报了《关于热情参加“黄淮四市”投资建设的报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格外的重视,并作了重要批示。
在这样的背景下,2008年7月14日,中建七局与周口市签订了《“四桥一路三馆”项目BT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一曲政企合作、和谐共赢的乐章开始奏响。
2008年11月1日,周口市建设路贾鲁河大桥、大庆路沙颍河大桥同时开工。2010年1月1日,贾鲁河大桥如期竣工通车;2010年8月25日,沙颍河大桥竣工通车。长虹卧波映三川,大桥通车惠万民。中建七局和周口市采取BT模式合作建设民生项目,结出了硕果。
如今,中建七局采取BT模式先后在河南周口、南阳、安阳、新乡、鹤壁、郑州、商丘等11个城市,落地200亿元组合大单,与福建、吉林等省市开展合作,在为建设发展模式的探索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当地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与地方政府的项目洽谈中,中建七局努力通过精品工程改善城市功能,完善城市招商引资环境。
2012年5月26日,中建七局与郑州经开区隆重举行滨河国际新城合作开发签约仪式。这座国际新城是郑州都市区九大区域性新区之一。五年后,总占地面积10.47平方公里、总投资100亿元的现代化新城将屹立在郑州东南部。
此举在中建七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从“建房”到“建城”, 标志着该局转变企业经营方式有了重大突破;从“承包商”到“城市运营商”,体现了该局角色转换后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上。
“城镇化是未来刺激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城市形象的提升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我们将继续以开阔的思路、创新的路径和专业的团队,助力城市形象提升!”中建七局副总经理张跃平如是说。
中建七局抢抓中建股份上市战略机遇,将产融结合作为商业模式创新之举,打造出自身创新发展的一片“蓝海”领域。
在风险控制方面,中建七局于2009年率先推行融资预算管理,将内外部融资纳入预算范围内加以控制,企业运行平稳,整体风险可控。
为改善资产质量,提高现有资产的流动性,中建七局连续三年开展了资产证券化业务,盘活应收账款17亿元,在补充生产经营资金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带息负债。
“十二五”期间,中建七局将在房建业务保持规模适度增长的基础上,逐年提高城市综合开发、地产等融资建造业务的比重。
中建七局快速投资业务的全力发展,需要有充足的资金资源与之相配套。由于融资规模受企业净资产所限,中建七局因需而变,加大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学习,通过信托、股权等实现结构性融资16亿元。
以BT、半BT为代表的融资建造业务,将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高度结合,不仅实现了政府城市功能和土地价值的提升,满足了金融机构的投贷需要,也“反哺”并拉动了七局承建主业的增长,实现了政企银三方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回顾近年来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历史,中建七局贯彻落实“科技兴企”战略,坚持以科技“服务经营、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为宗旨,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发展绿色科技,发挥了科技对总实力提升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企业科学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明显地增强,在国家标准、专利、科技奖励、科研课题、工法等指标上取得了突破。
2011年2月5日,中建七局15楼会议室,一场简朴而隆重的庆祝仪式正在举行。中建七局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焦安亮庄重地宣读着来自科技部的决定:“授予中建七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荣誉称号。”中建七局获得了政府提供的专项科技投入7000余万元,为企业科学技术创新增添了无尽动力。
《建设工程项目施工技术标准》、《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物技术规范》、《钢管混凝土拱桥技术规范》等10项国家、行业、省市标准规范的主参编,实现了将企业技术标准上升为行业规范的目标。专利申报工作也呈现爆发性增长,特别是从2011年开始,中建七局实现了“每天一项专利”,站在了总公司乃至建设行业的前列,夯实了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基础。
除了发挥工业建筑施工的传统技术优势外,中建七局同时形成了以房屋建筑为主体、工业、交通、电力、化工多头并进的经营局面。
得益于雄厚的科学技术实力,中建七局的技术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已成为经营公关、减少相关成本、提高效益的重要管理手段。
2008年3月18日,“第七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颁奖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建七局承建的山西祁临高速公路八标段工程一举获得詹天佑大奖。
说起这些年中建七局的代表性工程,七局人如数家珍。获奖工程照片展示陈列在中建七局办公楼宣传栏里,彰显着科学技术创新的丰硕成果。
“十一五”期间,中建七局靠科学技术创新为企业创效达10亿元。共创出精品工程168项,其中鲁班奖10项,詹天佑奖1项,国家优质工程奖16项,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4项。
中建七局在完善工程科技工程示范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强调科技示范工程工作的经济性和示范性,以科技示范工程为载体,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于工程建设项目,淘汰落后材料、工艺、设备。
以上海A30高速公路开展科技示范工程为例,按中标合同价和传统的施工生产手段进行测算,这一个项目将亏损近千万元。在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通过科学技术创新,研发 “竖向预应力孔道压浆设备”及“竖向预应力孔道压浆方法”两项专利,应用了自主创新的技术,最终不仅按期、优质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还实现了直接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科学技术进步效益率达到2.75%。
作为一家中央企业,中建七局在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的同时,确立了“低碳建筑,绿色施工”的环境管理操作理念,倡导应用绿色建造技术,通过科学管理,优化设计、施工,推广“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境保护”技术,支撑绿色建筑的发展。
谈及绿色建筑,中建七局总经理陈颖深觉责任重大:“每一个工程,既对用户负责,也对国家、社会负责;既要大力研究、开发、应用低碳和环保技术,又要对环境友好。”
中建七局大力开展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研究。BIM是对建筑生命期各阶段的工程性能、质量、安全、进度和成本的集成化管理,能利用动态、集成和可视化的施工管理,实现项目从规划、设计、建筑施工、维护运营四个阶段的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
在鹤壁市体育馆大跨度空间预应力斜拉弦圆管桁架结构施工中,通过BIM技术,利用数字化模型建筑产品建设全生命周期,运用施工模拟分析和有限元仿真结构计算,对设计的具体方案作对比、优化,节约钢材207.4吨,节省成本近120万元,同时减少二氧化碳372吨。
2012年7月26日,中建七局与上海立天唐人在郑州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立天唐人是一家专业的商业地产投资运营商,秉承“加速商业繁荣,共建绿色城市”的投资理念,在全国首创“绿色城市综合体”开发模式。两只拥有绿色梦想的手握在了一起。
中建七局董事长、党委书记贺海飞将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称为“中建七局绿色建筑道路上又增添了一个伙伴”。
中建七局实现了由“建房”到“建城”的战略转型以及由承包商到投资商、城市运营商的角色转型,人才工作也翻开了新的一页。“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成长环境初步形成。
在毕业生招聘上,中建七局实行由局领导带队,局人力资源部牵头,各院校所在地(就近)的局属单位负责联系,各公司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及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参加,到高校进行专场招聘的“组团招聘”模式。
对社会成熟人才招聘,工程局及各公司与知名人才网站、机构建立了和谐的合作伙伴关系,区域覆盖了中原、东南、东北、西南等工程局主要经营区域。成熟人才的层次和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或者持有执业资格证书的人数不断上升。
中建七局在人才市场上的吸引力可以用一组数字来说明:2009年招聘高校毕业生487人,引进社会成熟人才466人;2010年分别是1267人和489人;2011年则上升到1500人和568人。2012年截至7月份,分别是1504人和137人。4年来,共引进高校毕业生和成熟人才6418人,超过员工总人数的50%。
不仅如此,伴随着中建七局由“建房”到“建城”的战略转型,全产业人才需求日渐强盛。“这几年,秉承着海纳百川,唯才是举的人才理念,公司人才结构也开始向建筑规划设计、勘探、施工、装修、运营、投资、综合管理全产业链转型,未来,他们都将大有可为。”中建七局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刘毅信心满怀。
“不问来自什么地方,牢记共同使命”,这是中建七局的融合理念。近几年,无论是来自全国各个重点高校的毕业生,还是来自建筑领域的业务精英,加盟七局之后,都用行动诠释着“我能行”这句线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现任天津北辰医院项目部工程技术部经理。3年时间,他先后获得了6项国家级QC管理成果、2项国家级项目管理成果、1篇国家级工法、5篇国家级核心刊物论文、4篇省部级论文的突出成绩。说起这些,王海峰表示,“通过这3年的实践,我体会到中建七局是真正把我们作为企业的先锋队、后备军、企业未来的希望来培养的。”
2011年3月作为成熟人才被引入中建七局的关端士,现任五盂高速公路十标段项目经理。2011年,五盂十标在全线个标段中创造出了“七连冠、八超百、八首件”的佳绩。
正如安汤快速通道项目部安全质量部经理宋九武所言:“既然已经选择七局,就要快速融入,自觉认同;既然已经选择七局,就要激情开创,成就人生。”
在人才工作实践中,中建七局也经历了由“人才乃成本,减员方能增效”转向“人才是资源,开发实现引领”的观念转型。
2011年7月,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易军先生在中建七局调研时,对该局在人才队伍建设和竞争性选人用人方面所做的大胆探索和尝试给予了高度评价。
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辅导人、AB角、后备干部、岗位轮换、新生力量成长计划等措施相继出台,浇灌一棵棵“树苗”蔚然成林。
中建七局把轮岗交流,培养复合型人才放在推进企业科学发展、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高度来认识。在工程局层面,在班子配备上注重干部的交叉任职,努力建设复合型干部队伍。目前,局管干部中具备党务和行政、总部和基层复合型经历者97人,占局管干部总数的42.2%。2009年以来,从下属单位班子成员中交流到局总部的部门负责人达24人次,从总部交流到下属单位的22人次。在局属各单位层面,出台了岗位轮换规定、任期制和优秀青年人才挂职锻炼等制度。
人性化的关怀在中建七局已成常态。工地婚礼、生日祝福、电台问候、特别“家书”……员工想到的,企业做到了;员工没想到的,企业也做到了。
2011年9月6日上午,郑州市紫荆山宾馆,中建七局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咨询设计项目招标会在此召开。最终确定引入北京太和睿信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对中建七局组织架构、薪酬体系、绩效考核和培训管理等进行重新设计和构建。
中建七局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的一些办法和举措,正在发挥着慢慢的变大的作用。在2012年经济活动分析会上,董事长、党委书记贺海飞指出,“人才强企”战略轮廓已日渐清晰,体系日渐成型。相信中建七局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更好地把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和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紧密结合起来,靠济济英才,将这个已走过了60年风雨历程的大型建筑企业,打造得更加兴旺发达。
地处人文厚重的中原大地,中建七局继承了坚韧奋进的文化基因。在秉承优良民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共赢”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提出了“为股东增值、让客户满意、与员工共享、同社会和谐”的企业使命。
言出必践。中建七局这个历经60年风雨,至今仍保持军队优良传统,把勇担责任融入血脉的特大型建筑企业,将中央企业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008年5月12日,从天而降的灾难震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建七局迅速发动全局职工为汶川大地震受灾地区捐款,短短两天,就筹集善款1759865元、活动板房2670套,及时送往灾区。
灾后重建时,中建七局义无反顾,承担了建设3座自来水厂、7栋计划生育服务站、1所镇卫生院、603套安居房、2个农贸市场及映秀地震纪念地、彭州市群众艺术馆、彭州市广播电视中心和一条“福州路”等一批公用、民用基础设施工程。
“……中建七局等援建单位发扬不怕难,不怕累,不怕险的可贵精神,以英雄的壮举、宝贵的生命,换来了映秀重生!”2010年10月10日上午,广东省对口支援汶川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庆祝大会上,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杨伟民在讲话中这样说。
近年来,中建七局秉承“共赢”的核心价值观,在热情参加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也热情参加公益事业,争做优秀企业公民。在每一次公益捐助、帮扶活动中都积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2011年4月7日,作为28家捐赠企业的代表之一,向郑州市公交公司捐赠了价值65万元的豪华空调公交车。
2011年春天,我国西南地区持续旱灾,青海玉树地区发生7.1级强烈地震。该局党委号召全局各级党、工、团组织动员全体员工参与抗震、抗旱救灾捐款活动,仅3天时间就捐款76万余元。
2012年5月2日起,中建七局为宁夏盐池县、同心县和新疆尔自治区等定点扶贫地区举行献爱心捐款活动,仅一天时间就募集捐款63.5万多元……
“金秋助学”,关爱莘莘学子。近年来,该局及其所属各单位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金秋助学”计划。除了帮助贫困大学生,每年高考期间的“爱心送考生”活动,是中建七局的另一项公益帮助。
在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同时,中建七局多年来还从始至终坚持绿色施工,保护生态环境;安全生产,保证实施工程人员和国家财产安全;狠抓质量,保证每项工程合格交付;诚信经营,为客户创造满意工程;参与保障房建设,打造民心工程……全面履行一个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赢得了社会公众的认可和好评。
中建七局积极以BT模式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在基础设施、市政交通、文体事业、城市综合开发等领域,为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核心区域城市基础设施的提前完善、众多民心民生工程的提前交付,转变了政府工程建设的组织模式,将绿色建造、廉政建造、一体化建造、高品质建造理念带给了政府和市民。
“为股东增值、让客户满意、与员工共享、同社会和谐”的“共赢”理念,被广为传播和认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与投资人共赢,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客户共赢,参与社会建设,推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与员工共赢,实现企业与员工一同成长;与社会各界共赢,营造和谐健康的社会生态环境。
一句“四方共赢”的宣言,在企业内外被广为传播和认同;一个具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巍然呈现在中原大地上。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