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肇源:“穷山恶水”变万亩良田
金秋九月,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一片片金黄色稻田如画卷般铺展在旧日的盐碱地上,沉甸甸的稻穗低垂着头。“本年每亩地估计产值1100斤,比上一年还要多。”肇源县种畜场农户姜涛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春播一袋种,秋收一碗粮。种树树不活,种草草不长。”这句话曾在肇源县广为流传,足见盐碱地的瘠薄。肇源县是典型的土地盐碱化区域,共有犁地260多万亩,其间可改造盐碱地约有20万亩。
现在,这片盐碱地在勤劳聪明的肇源人手中,一步步变为“鱼米之乡”。谈到这一改变,不得已提一位“土老板”——被当地人称为“碱痴”的黑龙江省肇源县鲶鱼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蔡云楼。
2007年,土生土长的肇源人蔡云楼打算在盐碱地上种水稻。许多人劝他:“要想破产,你就斗胆干吧。”但蔡云楼很倔,他此前从嫩江引水,把盐碱地变成湖泊湿地,不只改进了邻近区域的生态环境,还经过在湖里养鱼,小赚了一笔。可是没有想到,在盐碱地里种水稻这么难,5年赔了1000多万元。
可屡败屡战的蔡云楼没有畏缩,他每天扎在盐碱地里。一年秋收,他的实验田里有一块6亩的地单产超越850斤。翻出出产记载,这块地比以往晚栽了20天。他把嫩江水装回来重复实验,发现栽培时假如温度在13摄氏度以上,稻苗在盐碱地能够更好地成长。
蔡云楼请来专家帮助。近年来,肇源县的盐碱地迎来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他们有的攻关盐碱地改进,有的展开水稻耐盐碱基因研讨,有的致力于盐碱土调度剂研制。
“这些科研团队经过发掘耐盐碱种质资源、研制新式土壤改进剂和配套技术等手法,不断的进步盐碱地的农业出产潜力。”肇源县科技事业开展服务中心主任肖文鹏介绍,土地的盐碱度逐步下降,一个个耐盐碱的新品种茁壮成长,科学技术创新让“穷山恶水”变成了比年丰登的良田。
依托碱地大米等特征农产品资源,肇源县打造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咱们出产的碱地大米的pH值为6.7—6.9,挨近中性,有利于调理人体酸碱度平衡,还能养胃。”蔡云楼介绍,因为营养价值丰厚,肇源县的碱地大米在线上线下都成了抢手货。
肇源县农人不曾想有一天会因盐碱地过上好日子。“黑龙江省肇源县鲶鱼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每年按高于市场价5%—10%的价格收买咱们栽培的水稻,一年20亩地我能增收近4000元。”肇源县种畜场农户张雷说,靠栽培碱地大米,县里许多农户走上了致富路。(记者 朱 虹 李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