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是这看似贫瘠荒凉的土地,却蕴藏着中国最宝贵的生态资源——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面积广大,横跨我国七个省区,总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更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和矿产资源基地。
有学者认为,大约800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广阔的湖泊,被称为“黄土原湖”。
它西起青海日月山,东到河南洛阳,南至陕西秦岭,北到陕北长城,面积相当于6个渤海那么大。
这些细小的沙尘颗粒在空中飘荡,最终落在湖底,日积月累,形成了厚厚的沉积层。随着地质变动,整个湖区慢慢抬升,湖水退去,露出了这片广袤的黄土地。
就这样,经过数百万年的风吹雨打,黄土高原逐渐形成了今天这般雄浑壮阔的地貌。
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了“风成说”,认为黄土是由风力搬运堆积而成。
后来,苏联学者帕夫林诺夫又提出了“水成说”,认为是史前洪水的作用和风的影响共同塑造了黄土高原。
20世纪中期,中国科学家刘东生提出了“新风成说”。他通过对黄土剖面的研究发现,黄土层中黄土与红土交错堆叠,反映了冷暖干湿气候的交替变化。
黄土高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漫长的岁月里,这片土地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诞生与发展,经历了辉煌与衰落。
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黄土高原上开始了农耕生活。
但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大规模的垦荒和砍伐,植被覆盖率急剧下降到15%左右。
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历史记载显示,黄河的泥沙含量从西周时期的年均2亿吨,增加到明清时期的10亿吨,到1800年左右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6亿吨。
生态环境的恶化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土地日益贫瘠,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同时,我国也没放弃梯田治理,而是将两者结合,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治理模式。
截至2017年,累计投资4500亿元,实现了4.47亿亩土地的退耕还林,改善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植被覆盖率提高到了65%左右。
比如甘肃庄浪县,通过34年的努力,建成了94.5万亩水平梯田,成为全国首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再如陕西绥德县,从“黄沙漫天”变成“绿水青山”。
治理措施的成效是显著的,黄河的年均输沙量已经从最高峰的16亿吨降至2亿吨以下,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
黄土看似平平无奇,实则蕴含着无穷魅力。它有着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这些特性使得黄土成为一种极其宝贵的自然资源。
首先,黄土具有极强的保水保肥能力。它的结构疏松多孔,像一块巨大的海绵,能够吸收并储存大量水分。
这种特性使得黄土地区即使在干旱季节,也能为植物提供足够的水分。同时,黄土中富含钙质,能够吸附并固定养分,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
其次,黄土的成分均匀,质地细腻,很适合耕种。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黄土的这一特点,开始在黄土地上进行农耕。
它在干燥状态下具有较高的强度,可以直接用来建造房屋。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是利用这一特性建造的,既保暖又节能,是很独特的民居形式。
不仅如此,黄土还是一种优质的建筑材料。它可拿来制作砖块、陶器等,在古代建筑中大范围的应用。即使在现代,黄土建筑因其环保、节能的特点,也慢慢变得受到关注。
黄土还具有强大的碳汇能力,研究表明黄土可以轻松又有效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具备极其重大作用。
黄土高原不仅是一片土地,更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它的存在对整个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生态环境都有着深远影响。
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虽然这里降水量不多,但由于黄土良好的保水性,使得这里成为黄河、渭河等大河的重要水源地,这些河流滋养了华北、西北广大地区。
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据统计,黄土高原上生长着3000多种植物,其中不少是珍稀濒危物种。
黄土高原在调节气候方面也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大面积的黄土地能够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影响局部气候。同时,黄土中的有机质分解可以释放养分,滋养植被,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风雨交叠,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肆意挥洒。它勾勒出黄土高原的轮廓,也雕刻着中华文明的年轮。
从地质学的角度看,它是研究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重要窗口。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它是维系华北、西北生态平衡的关键。从文化的角度看,它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上一篇: 中国为什么能够创造奇迹
下一篇: 【48812】静电除尘器的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