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镉大米”事件的曝光,人们对重金属污染的关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中国的重金属污染究竟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对民众最关心的粮食污染有多严重?但对这些基本问题都还没明确的答案。
据了解,目前重金属污染的检验测试手段尚不完善,修复技术更是难以赶上日益严重的污染发展程度。有经验的人指出,技术瓶颈和监管难题依然是未来重金属污染面临的突出问题。
“最近媒体的数字有夸大的成分,每个专家选取的点不一样,得出来的结论会有差异。”23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同斌说,中国的重金属污染情况确实需要我们来关注,但不宜将专家的典型性调查数据直接推测为全国的状况。据专业的人介绍,由自身的特性决定,水稻对镉的吸收能力比其他农作物要强,因此形成了对大米的污染,从而直接危及人们的健康。
据了解,中国的重金属污染主要由采矿活动产生,尤其是有色金属矿。相关专家说,凡是有有色矿的地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而且南方地区的情况要重于北方地区。
不过,对于大米遭遇重金属污染的程度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曾希柏有不同的意见。他以自己做过调研的东北平原、山东、河南等地的粮食主产区为例得出结论,在重金属污染方面,粮食还是安全的。
由于重金属污染不同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那样“看得见、摸得着”,现在我国的重金属污染基本是由事件引出,而如果出现能明显感知的污染事件,就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
学界将重金属污染称为“慢性中毒”,一般在体内累积7年左右的时间才会出现非常明显的症状。受污染的土地和农作物用肉眼难以分辨,而且也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只能通过检验测试进行鉴定。
但目前,我国重金属的检验测试能力并不能够满足全国的需要,一般只有县级以上的环保部门才有专门的检测设备,而且对于重金属的检测也不单单是设备的问题,有关技术人才的配备也是目前面临的大问题。
正是由于缺乏统一、权威的数据,对于中国的重金属污染到底有多大的面积、分布多广也没有定论,往往是部分学者通过个人的调研得出区域性结论。
“一大缸水,一滴墨水滴进去,要想回收就非常难。”对于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修复,陈同斌给出了上述比喻。他说,对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是世界难题。
据了解,目前在修复土壤上,国外的洗涤法一度被视为可行,具体是将受污染的土壤洗一遍,清除其中的重金属,但容易使土壤沙化。而在国内,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潘根兴等学者,试图用特制营养液降低水稻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附量;还有学者想到利用不一样植物、同一植物不同品种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差异,来挑选合适的水稻品种,从而产出重金属不超标的大米。目前被公认为最经济、最能避免二次污染的方法是陈同斌研究的植物修复法。他说,只要找到比较合适的植物,就能对应不同的重金属。
从“十五”时期开始,财政部和环保部对植物修复一次性给了2450万元的资金支持,目前这一方法的示范仍在广西环江地区进行。
但陈同斌本人对大面积使用这种方法依然持保留态度,问题出在资金上,虽然使用植物修复法,每吨土壤的平均价格不到200元,但平均每亩的价格达到了两万元,而且还要连续种植数年,“对于农民来说,这个负担很沉重。”